【资料图】
冯江(右)在观测候鸟。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新华社武汉3月23日电(记者邓楠、万芃琦)春雨绵绵,芦苇茂密,在国际重要湿地——武汉蔡甸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工程师冯江身穿雨披,拿着望远镜聚精会神地观察远处的水鸟。“这几天雨水多,仍有许多候鸟在沉湖休憩。”冯江说,近年来,沉湖生态环境改善,水质提升,越来越多的候鸟飞来沉湖觅食栖息。
冯江从2008年开始守护沉湖湿地,十多年来,他几乎每天都要沿着绵长的湖岸线巡视,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监测大小湖泊的水质,观察保护区内动植物的状况。
从一个人就是一个保护站,到现在有50多名工作人员常态化参与保护工作,沉湖湿地有了巨大的变化:湿地湖泊内的拦网、围网被拆除,破坏环境的生产经营活动逐渐减少,水生植物种类增加,水质有了明显好转。
“水鸟的数量和种类是检验水质的标尺。近年来,我们多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东方白鹳等,说明沉湖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生态系统日益稳定。”冯江说。
湿地在保持水源、控制污染、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近年来,湖北修复退化湿地,实施退耕还湿取得了显著成效。湖北省林业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湖北湿地总面积达2175.3万亩,全省已建立国际重要湿地4个、国家重要湿地8个、国家湿地公园66个。
沉湖国际重要湿地一隅。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从2009年起,武汉市第四十九初级中学的科学教师吴有才自学水资源保护知识,走遍了武汉的大小湖泊、河流,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记录水质情况。“我能感到,这几年人们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在提高,但这项任重道远的事业还需要更多力量加入。”他说。
2022年,武汉市有了一批“红领巾小小河湖长”,来自水厂路小学等学校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社区、江边发放水资源保护宣传单,在大人的带领下帮助清理河湖岸线的垃圾。
时值第三十六届“中国水周”,在湖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列,自觉成为“护水使者”,让江豚频现、候鸟高飞。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