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5月13日,以关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岭南影响力·2023”年度活动在广州举行,30余位来自国内外各领域的权威人士、经济学家、知名企业家齐聚羊城,共同探讨科技、能源、金融、对外合作等相关热门话题,为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共话新时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理论及实践创新。
(相关资料图)
“持续看好专精特新企业”
创新是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的关键驱动力,活动现场,多位专家学者就围绕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主题,围绕科技创新发表了观点,共同探讨了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我们持续看好专精特新企业,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投资方向。”作为投资机构代表,浙商创投创始合伙人华晔宇表示看好中国具有竞争力的高新科技企业。
“过去10年,特别是在‘双碳’战略发布后,在新能源产业方向上,中国的智能制造有了飞速突破。”美国邦纳工程国际有限公司大中国区总裁胡勇也表示了对中国“智能制造”产业的青睐。胡勇指出,虽然中国整体集成电路领域已位居全球前列,但未来仍需锚定传感器、高端芯片、核心零部件等关键领域,在业务和财税政策上做专项规划与设计,以此加快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和成长。
针对人工智能这一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法国里昂商学院副校长王华结合近期火热的ChatGPT话题,指出人类社会将迎来人工智能时代,需不断探索优先制定伦理框架、加强监督和治理、推进跨学科合作、升级教育与技能培训等有力举措以更好应对。
在科技浪潮下,企业应如何拥抱转型?围绕“企业数字化与产业数字化”这两大关键词的核心关系,在华润云总经理肖海山看来,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更多需要基于自身企业在行业内的特有地位,需将企业规模或者核心技术竞争力等同数据科技相结合,形成数字产业的行业联盟,以此进一步加强企业在行业内的地位,将行业内上下游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顾清扬指出,传统行业利用新技术实现转型,其愿景和商业模式需要全方位革新,其发展空间将相比于部分新科技行业更具优势。他以新加坡转型经验为例,指出近年来新加坡企业通过利用数字制造、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成功实现产业转型。他建议,在推行产业转型时,适当的政策支持必不可少,“作为新加坡产业转型计划的一部分,当地政府推出多个创新中心以及中小企业援助中心等组织,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并支持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和规模化”。
对于投资者而言,在投资与高科技相关标的时,如何更好把控风险?云核变量集团创始人兼CEO刘夏指出,投资不能只聚焦于单一赛道,要用产业端的思维去观察项目是否会有后续产业化、规模化机会,“例如对于投资机构聚焦的新能源等项目,应更关注其产业化和商业化体系”。
大湾区需构建新的电力系统
活动现场,多位专家学者聚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投融资存在的新机遇及能源危机、新能源市场潜力与风险等话题展开讨论。
“‘双碳’投资机遇的前景和潜力广阔,企业应积极布局,跟上新时代脚步。”广州鹿山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董秘唐小军从企业角度表示看好“双碳”目标下投资机会。圆博全球资讯顾问联合创始人及管理合伙人蔡清福指出,绿色金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助推器,当前,在与“双碳”相关的股权投资、绿色金融债券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市场需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电网首席科学家饶宏从电力行业的角度分享了其对于大湾区绿色转型与高质量持续发展的观点。“和世界几个湾区对比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在面积、人口方面都有很大优势,但粤港澳大湾区的能耗强度偏高,所以未来大湾区在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等方面,面临不少的挑战和压力。”饶宏指出,大湾区需要构建新的电力系统,全面支持满足多元化用能供电的需要,包括将迎来大量来自外部的清洁新能源为大湾区送电,在部分电力行业的关键技术上,需要超前做好前瞻性的研究和应对工作。
针对新型储能开发中的风险问题,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专职委员郑耀东在峰会发言中指出,安全、寿命和经济性是新型储能面临的三大挑战。投资新型储能想要马上获得巨额回报是很困难的,不能急功近利,公司需要对相关的技术和项目有一定风险控制。
昆山杜克大学可持续投资研究项目主任、绿色金融60人论坛首席经济学家张俊杰表示,目前,全球气候投融资的规模还非常小,有待进一步开拓。应对全球气候投融资的资金缺口通常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绿色金融来支持零碳或者负碳的产业,二是通过转型金融来解决高碳行业这些较难减排行业的问题。“在中国,气候投融资也得到了绿色金融的支撑,包括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和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体系。”
记者 周美霖
实习生 姚欣迪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