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双槐树遗址发掘现场
(资料图片)
郑州是河南省的省会,谈起郑州的历史,大家常说郑州是火车拉来的城市,不少人认为郑州是个年轻的城市。其实郑州的历史文化渊源深厚,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这要从一个从前并不起眼的小村庄——双槐树村说起。
诸多的“中国之最”
双槐树村位于郑州巩义市河洛镇,北依黄河,西濒伊洛河,南临嵩山,恰好位于伊河、洛河汇流入黄河的高台地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位于黄河与洛河交汇流域的河洛地区,古有“居天下之中”的说法,一直被视为中华文明的腹心地带,尤其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使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的存在得到证实,但二里头遗址也只有3000多年的历史。大家知道,很多历史文献都将最早的“中国”指向黄河流域的河洛地区,但令人困惑和遗憾的是,考古工作者迟迟未能找到过硬的考古实证材料。近些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加速实施,经过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勘探与发掘,确认了双槐树遗址是距今53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专家称之为“河洛古国”,该遗址先后入围“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这个重大发现,把中华文明史向前推到5000年以前,也将郑州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带向更遥远的过去。
踏上双槐树村这片古老的土地,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神奇的图画,可以看到诸多的“中国之最”。在初步勘探确认的117万平方米遗址上,可以看到仰韶文化中晚阶段三重大型环壕,它们的曲度一致,工程量巨大,壕沟上甚至还有吊桥的痕迹。这种形制显然经过了认真的规划,而这种规划无疑蕴含着高等级礼制概念。进入城中,可以看到多处院落建立在大型版筑夯土地基之上,门塾台阶、一门三道。这种大型院落的空间组织形式连同大型居址构成的宫城布局,开启了中国宫室制度的先河,它的意义不亚于当年偃师二里头遗址的横空出世。目前可以认定双槐树遗址至少是早于二里头遗址数千年的一个大的部落遗址,有专家说不排除是黄帝都邑所在,当然这还需要进一步考证。墓葬是判断历史细节的重要载体,这里共有4处1700余座大型公共墓地,所有墓葬均呈排状分布,墓葬内发现一处夯土祭坛遗迹,这在以前仰韶文化遗址中是没有的,也为这个遗址的重要地位提供了有力的物证。遗址还出土了许多含有外来文化因素的器物,如具备大汶口文化特征的折腹鼎,属于屈家岭文化的陶器组合双腹豆和双腹碗等,这些外来器物的出现,足以说明河洛地区在距今5000年前后已存在文化的汇聚和辐射,体现出兼容并蓄、交流融合的文化传统。
“牙雕家蚕”和“北斗九星”
提起在“河洛古国”发现的宝贝文物,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牙雕家蚕”和“北斗九星”了。这两处遗迹颇具神秘色彩,打破了人们的常规认知,引发不少公众好奇的眼光和热烈的讨论。“牙雕家蚕”很小,用野猪獠牙制作,长6.4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0.1厘米,造型和现代家蚕极为相似。只见它背部凸起,头昂尾翘,仿佛即将吐丝或正在吐丝,这个“大海捞针”的发现令考古专家兴奋不已,据专家称这是目前国内发现年代最早的蚕雕艺术品。农桑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典型特征,20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在山西西阴村遗址发掘出半个蚕茧,由此引发考古学界对中国蚕桑和丝织起源及发展历程的苦苦追寻。如今,双槐树遗址发现正在吐丝状态的“牙雕家蚕”,证明距今5300年左右的中原地区已开始驯化家蚕,也展示了中华先民的智慧及高超的雕刻工艺。
“北斗九星”更是奇妙,不到现场是无法想象的。这是一处用九个陶罐摆放成天上“北斗九星”形状的遗迹,主体被掩埋在遗址中心居址区最大房子的门廊处。在“北斗九星”遗迹上端,就是古人所言“天的中心”北极附近,还有一头首向南并朝着门道的完整麋鹿骨架。麋鹿在古人眼里是一种神奇的动物,大部分鹿类在夏天脱角,所以古人把麋鹿脱角视为吉祥的象征,并把麋鹿与一年最重要的节气冬至关联。陶罐半截在土中,只露出一小部分,乍一看平平无奇,不听专家讲解,很难意识到其在摆放位置上的巧妙构思,而“北斗九星”斗柄的指向正好与冬至方向吻合。一般古人都会在冬至进行祭天活动,这一发现表明5000多年前的“北斗”崇拜已经是当时人们的图腾崇拜之一,当时人们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天地之中”的宇宙观,这是中国古代文明重视承天命特征的早期代表,更是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牙雕家蚕”和“北斗九星”在双槐树遗址一体呈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它所蕴含的人文内涵意义非凡。有学者指出,其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合天命而治的礼仪思维、崇尚中心的文化心理、具有引领性的社会发展模式,被后世所承袭和发扬,表明五千年中华文明主根脉可追溯于此,延续不断、瓜瓞绵绵。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美丽画卷
“郑”字,从“奠”,上半部为祭祀用的酒器,下半部为盛放酒器的基物,代表郑重、庄严、正式的意思,《广雅》中认为“郑,重也”。郑州原来是郑国所在地,虽然郑州这个名字,不是在郑国时出现的,但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这一名字的来源是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处在郑国的区域内而得名。隋开皇三年(583年),改荥州为郑州,郑州这个名字,才真正出现在历史中。郑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历史上,夏、商、管、郑、韩建都于此,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在此设州。几千年来,郑州的历史文化因实践而日趋丰富,因时间沉淀而愈加浑厚。禅宗祖庭少林寺、道教圣地中岳庙、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中国最古老的登封观星台都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夕阳楼》,夕阳楼是古代郑州名胜之一,曾与黄鹤楼、鹳雀楼、岳阳楼等齐名,就位于郑州商城旧址内,引得许多文人骚客吟诗作赋。郑州灿烂的中原文化,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杰出人物,如春秋时期政治家子产,战国早期道家代表人物列子,战国初期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申不害,战国时期水利家郑国,战国时期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散文家韩非子,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东汉名臣杜密,西晋文学家潘安,唐代画家郑虔,唐代诗人、有“诗圣”之称的杜甫,唐代诗人白居易、李商隐,五代宋初文学家梁周翰,北宋建筑学家李诫,金元之际教育家、理学家许衡等,这些历史人物在中华文明史上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望大河滔滔,悟历史沧桑,看现代辉煌。从双槐树一个蕴含中华早期文明的小村落到如今一座人口超千万生机勃勃的国家中心城市大郑州,五千年时光流转,五千年延绵不断,五千年源远流长,这不正是一幅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美丽画卷吗?
(作者系河南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吉炳伟)
原载于2023年04月14日《学习时报》A6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