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信息港

天天时讯:打磨6年的本子,被年轻人拖了后腿。

2023-05-13 14:48:49 来源:电影派

还记得王鹤棣和周也的这张剧照吗?

当初,真的是惊艳出圈。

仅凭一张合照让人惦记三年。


(相关资料图)

终于,《我们的西南联大》改名为《战火中的青春》上线了。

如今,剧集更新过半。

派爷最大的疑问是:

它为什么能在“难看和好看间反复横跳” 呢?

提到优点,不得不说《战火中的青春》对历史的还原做的不错。

战争场面真实。

历史人物也写实。

这点多亏老戏骨们的演技。

马少骅,之前凭借在《觉醒时代》中饰演蔡元培一角获得金鹰奖和白玉兰奖的最佳男配角。

这部戏里,也是短短几场戏就立住了冯友兰的形象。

学生们因为抗日请愿被警察局抓走。

教授们去警局要求放人。

警方强词夺理,说学生们上街游行就是在伤害政府和民众利益。

该怎样营救学生?

清华文学院院长 冯友兰站了出来。

他语气平和,眼神坚毅。

不做口舌之争,只是云淡风轻地提了自己的要求——

进牢房教书。

寥寥数语,却是四两拨千斤之效。

文人风骨跃然纸上。

家国遭难,南开、清华、北大三校决定南下长沙办新校。

临行前,冯友兰说:

「 我们的教育香火不能断,要永续永存,无论我们将来流落到什么地方,我们总会回到家。」

字字句句落地有声,振聋发聩。

离开清华园前的最后回望。

那眼里已蕴满了泪,而泪光中,又蕴满了不舍、悲愤、希望,以及千千万万的言语。

真真是几句台词,几个眼神就把文人傲骨演活了。

除此之外,还有王劲松、马跃、王志飞、毕彦君、刘佩琦、高曙光、蒋凯......

简直是老戏骨团建。

他们凑在一起开个会,就是一场精彩的群戏。

仿佛大师们真的出现在观众眼前。

既填补了观众历史想象的空白,也成为“品质剧”的某种代表符号。

他们的戏成了,西南联大的精神便跃然纸上。

其次,这部剧的 历史细节也抓的很好。

当时,日本人公开承诺:留下来教学,照样保证丰厚年金。

作为教授的 闻一多,可以有保姆、有厨师、有车夫,还可配两个文书。

生活舒适又体面,但他一声“呸”就拂袖而去。

拿着几本书,和学生们加入了南迁。

白天跋山涉水、风餐露宿。

晚上还要睡大通铺喂跳蚤。

闻一多还提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沿途开展教学。

从植被类型到石头的种类,再到民俗民歌,到处都是教学的素材。

还有物理教授 赵忠尧,为了不让清华大学实验室里50毫克镭落在日本人手里。

他冒着杀头危险,化装成难民,“天涯孤旅,今里走单骑。”

镭被装在铅筒,贴身紧抱,走了一个月才终于到了新学校。

长衫脏了,破了,头发和胡子又长又脏,人是臭得不能再臭了。

还差点被当成乞丐被人拦在校门外。

但赵忠尧很开心, 因为他保住的是中国高能物理的主要家当,是中国核科学的珍贵基因。

茶馆授课、“静坐听雨”。

这些也都是真事。

因为学校座位有限。

老师们就在附近两条街上的十来家茶馆给学生上课。

“静坐听雨”讲的是西南联大法商学院教授 陈岱孙。

他的话总是被雨水敲击铁皮屋顶的声音淹没。

几次尝试提高声音后,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

「静坐听雨」

这雨声一浪高过一浪,一声猛烈过一声。

不是什么风花雪月的浪漫!

是无奈。

是悲鸣。

是怒吼。

当时,西南联大经费紧缺,图书馆和实验室能用青瓦做顶,教室用铁皮,至于宿舍就是茅草了。

云南多雨,雨滴打在铁皮屋顶上,噼里啪啦敲击着每个人的心。

偌大的中国,没有一张安稳的课桌。

中华民族文化传续的火种已经被逼到了绝路。

不着一字,却涂抹开了“值此民族危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般的悲壮色彩。

总之,为知识分子立像,为民族精神立碑。

这剧算是及格了。

但是......

凡事经不住一个“但是”。

看完上限看下限。

下限真的有点烂。

不然派爷也不会反复横跳了。

差就差在年轻演员这边。

演技、剧情都是狗屁不通。

老戏骨演戏走心,年轻演员“走脸”。

而表情做过头就容易五官乱飞。

不过,这次周也倒是hold住了。

没hold住的是男三。

一个清华物理系的高材生,整天就顶撞老爸、顶撞老哥、顶撞同学。

嚷嚷着要上战场。

咱绝对理解年轻人一腔热血报国。

但也没必要没完没了这么吼吧!

看得人脚趾扣出三室一厅。

最后, 整老半天才明白去战场做炮灰不值当,还是要科技强国。

不是,哥们,就你这智商怎么考上清华的呀?

男女主表情倒是没有崩,就是演技太青涩。

和老戏骨们一同场,画面 瞬间 产生割裂感。

这场戏是男主程嘉树违背父母意愿,表明心志——

他不愿去美国留学过安逸生活。

更想考北大,随学校南下。

他爹听得热泪盈眶,既有感动又有骄傲。

程嘉树全程只有激昂,还不怎么明显。

演技不行, 剧情还离谱。

日本人把校园占了,程嘉树还和朋友开着大汽车去取“镭”。

被日本人发现差点一枪崩了。

令人意外的合情合理。

可是编剧你写这段是咋想的?

表现男主无脑吗?

最后,因为这辆车,还把日军惹到了家里。

够坑爹的。

还有男女主初遇这场戏。

既然是战争爱情,这场戏必须得立住。

可偏偏这段俗不可耐。

男主在球场看到女主林华珺,上去就是一个Hello。

一见钟情怎么连个眼神的铺垫都没有?

整的像小流氓似的。

然后又安排别人崴脚,让程嘉树这个当时还没考上清华的“闲人”作为替补上场。

不合理就算了,还很多余。

纯纯是为了耍帅呀!

这画面确定不是《一起来看流星雨》吗?

还有后面救女二的戏。

得知日军要轰炸南开大学,女主着急上火要去天津救人。

前一秒两人还在不知道怎么办。

一段旁白响起。

画面一转两人就空降南开了。

剧情推动也太生硬了!

不就是为了造点“烽火佳人,英雄救美”的糖吗?

真没有必要。

这糖硬的硌牙!

而且这个女二一登场也“瓜兮兮”的。

南开大学乱成一片,大家都忙着抢救书籍。

女二却一边悠闲地记录着这一切,一边讨论吃零食。

日军飞机来了,她又说日军虚张声势。

炸弹丢下来了,她又一头扎进图书馆抢救书籍。

那个给她买零食的男同学追上去帮忙。

然后,就被倒塌的书架砸死了。

咋说?

该!

日军轰炸你要不逃跑,一会儿跑五条街买好吃的,一会儿去抢救书籍。

盒饭热好几次,总得有人来领吧。

估摸这段戏本意可能是想体现女二叶润青“临危不惧”。

但呈现出来的效果却让人觉得叶润青抓马又头铁。

还有“害人精”嫌疑。

无脑偶像剧的感觉扑面而来。

另外,还有主角配角的衣服。

西装革履小皮鞋太时尚?

偏见了啊!

旧照片为证,当时的人就挺时尚的。

是衣服太干净。

干净到不接戏。

背了浑身是血的伤员,白衬衣硬是没印上一点血迹。

什么高科技面料啊?

都让人跳戏了。

不尊重现实,不尊重历史。

如何拍出战争爱情理想交织的感人故事呢?

不过又是一部披着战争外衣的庸俗偶像剧罢了。

一部剧,战争历史和偶像言情能如此泾渭分明。

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炸裂了。

就这剧情还打磨了6年?

有意思的是,剧中的大师角色在历史上都是真实存在的,而学生角色,比如程嘉树、林华珺、叶润青等,却都是虚构的。

呵呵~

真事照抄过来,人物自然有血有肉。

而对于虚构人物。

完了,就照着“言情”套路走。

莫名造出许多无意义的情节把男女主牵扯到一起。

一会儿有伤员,男女主就一起去抬担架。

一会儿有轰炸,男女主也要凑过去感受枪林弹雨。

生拉硬套的感情线不但阻碍了整体剧情的推进,还削弱了历史题材的厚重感。

如同儿戏一般。

可实际上感情线的轻巧并不会冲淡历史的沉重。

相反,好的感情线反而会增益历史感。

比如《战长沙》,同样是流量明星主演,同样是历史抗战题材。

两人第一次正式见面就是偶像剧中互相看不顺眼的经典桥段。

吵得不可开交,闹得鸡飞狗跳。

因为两人是被迫相亲。

顾清明反感,便几句话把人拒之千里。

湘湘不甘示弱,怼顾清明居高临下、瞧不起女性,还是个缩头乌龟,不上前线报国。

顾清明冰块脸,转身离开。

看似是把人得罪了,其实湘湘的直言勇敢恰好击中了顾清明。

之后两人也没多少同框剧情。

可当湘湘踩中地雷时,他会舍身相救。

知道湘湘又定了亲事,他忍不住讥讽「你们胡家的动作真快呀」。

湘湘去军队找救命药时,顾清明又嘱咐手下把价值黄金的药送给湘湘。

他们的感情戏巧妙地穿插在“长沙城将被日军攻破”的大走向中。

虽是来去匆匆,却也一点一滴累积起来。

《战火中的青春》要讲述西南联大八年的历史。

有南迁途中的困难,有在轰炸中仍坚持学习科研的挑战。

这么多机会来描写男女主的成长,来写他们的感情。

又何必在前几集硬凑?

派爷扒到26集,看到男主帮女主拉风箱,才嗑到一点真糖。

此时,林华珺在乡下支教。

直到程嘉树外出调研时才终于有了机会相处。

久别未见后的欢喜戳心。

生活化的细节也自然纯真。

作品都是以情动人。

亲情、友情、爱情越是真实温暖,战争的底色就越显悲凉。

这些纵横交错的情感故事比声嘶力竭的口号更鲜活,也更有感染力。

关键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