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信息港

当前速看:梅州:巧用客家文化促进人民调解工作

2023-05-29 23:48:37 来源:羊城派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丘锐妮 通讯员 凌远维

近年来,梅州市各级司法行政部门结合工作职能,以客家文化为切入点,积极开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土化实践,将客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调解工作,运用于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后半篇文章”工作机制中。据统计,2022年梅州全市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年均调解纠纷约1.8万件,调解成功率98.5%以上。


【资料图】

“客家家训”解难题

客家家训蕴含着客家人忠孝为本的家国情怀、亲善睦邻的行为规范。近年来,梅州市各级司法行政部门与各类人民调解组织,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客家文化资源中向上向善的价值力量,结合地域特点,积极搜集、整理民间流传的具有客家元素的调解古训,组织编写“客家家训三字经”,将客家家训运用到人民调解过程中,降温双方当事人的分歧争端,从而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2022年4月,兴宁市大坪镇丘某甲、丘某乙、丘某丙、丘某丁四兄弟因赡养母亲问题产生极大分歧。大坪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从客家家训教育入手,告诉兄弟四人赡养自己的父母既是法定义务,也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具体行动,通过调解员的劝导,四兄弟纷纷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向他们的母亲致歉,最终就赡养母亲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四兄弟也重归于好。

“客家谣谚”止纷争

客家谣谚包括客家山歌、童谣和谚语,蕴含着客家人的生活方式、精神价值以及文化意识。近年来,梅州通过聘请懂客家谣谚的调解员,通过“说唱”方式现场调解,引导当事人从内心化解怨气,比简单的说教讲法效果更加生动透彻。截至目前,梅州组建了一支熟悉客家谣谚的调解员队伍,总人数共9900余人。

2022年,湖北籍的王某因驾驶货车不慎将大埔县桃源镇村民陈某工地上的钢槽压弯,在赔偿金额上双方没达成一致,选择到大埔县司法局桃源司法所申请调解。该司法所所长在了解事情原委后,先将双方事理法理责任厘清,然后与陈某说情理:“我们客家人有一首《客家妇娘》的童谣,里面说到‘人客来到,细声商量;鸭卵炒粉,咸菜煮汤;若有酒肉,让客先尝;热情款待,面上有光’,就是我们客家人好客的真实写照……”经过劝解,陈某自愿将赔偿金额减少一半,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客家叔公”解心结

客家人常常以祖宗的善行懿德熏陶后人,以先贤的优良品格教育后人,所以德高望重的当地贤能也被称为“叔公头”,他们在做群众工作、调解纠纷中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近年来,梅州市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将发展个人调解工作室作为创新调解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吸纳农村“五老”“新乡贤”和专兼职网格员加入人民调解员队伍,充分发挥乡村贤能之士的积极作用,利用人熟、地熟、情况熟,且生活在辖区内的优势,经常性开展日常排查活动,就地化解群众身边的矛盾问题,努力实现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

兴宁市“炽昌工作室”是梅州市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的一面旗帜。该调解室负责人张炽昌是一名司法局退休的老干部,作为一名在调解领域服务奉献30多年的“老专家”,他调处矛盾纠纷专业高效、有理有据、依法依规。当地群众都亲切地喊他“炽昌哥”,也习惯了有纠纷就找“炽昌哥”,无论大小矛盾到了“炽昌哥”手里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张炽昌于2021年荣获“年度广东省最美老党员”称号。

此外,梅州市各级司法行政部门积极探索诉源治理新途径,联合人民法院在全市未设立法庭的镇(街)司法所设立诉讼服务站,为基层群众在家门口提供“一站式”多元解纷服务,让大量纠纷在诉前化解。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嘉乐

校对 | 潘丽玲

关键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