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信息港

乾隆告诉儿子不要杀和珅,嘉庆却不听,15年后才明白和珅有多重要

2023-07-29 11:57:28 来源:互联网

前言

和珅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权臣,他的形象因为各种影视作品的描绘而深入人心。他的口齿伶俐,行事狡猾,对于权力和财富的贪婪,都使他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然而,在繁杂的官场之中,和珅却展现出了他的政治智慧。多年以来,他一直是乾隆皇帝的宠臣,兼任多个职务,地位显赫。即便是在乾隆皇帝临终之时,他也试图以言语暗示,请求自己的儿子嘉庆皇帝对和珅饶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没有改变嘉庆皇帝的决定。乾隆一旦去世,和珅的政治生涯便迎来了终结。他在监狱中,以三尺白绫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让人感叹的是,仅仅过去15年,嘉庆皇帝就意识到了父亲乾隆皇帝当年的用心良苦,对于处死和珅的决定深感后悔。

那么,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家世显赫却多艰辛,苦难磨练出少年英才

和珅生于一个八旗官宦之家,父亲是三等侍卫,母亲也出身侯爵家族。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可以说是十分高贵显赫的背景。

按理说,他完全可以过上受万人敬仰的优渥生活。但是好景不长,父母先后早亡,和珅与弟弟和琳只能依靠家中的老仆抚养长大,童年的生活可想而知是多么孤独困苦。

这种艰难环境本该打击一个小孩的自信心,但小小的和珅却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坚韧不拔。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他只能依靠自己,越发刻苦努力,对学业表现出惊人的热情。

和珅从小就显示出惊人的语言天赋,7岁便能流利使用满语、汉语和蒙古语,不但跟家中的老仆们说得来,还能和满大街的行人侃侃而谈。他几乎把家里能找到的每一本书都翻阅遍了,涉猎经史子集,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和珅的聪慧不仅表现在语言和学问上,对生活的观察和判断也十分敏锐。他意识到要想翻转命运,必须先有一个好身体。于是,他开始锻炼体魄,还顺利通过了内务府当兵的体格检查。如果不是因为稍微有些口吃影响了科举考试,以和珅的聪明才智,完全有机会一飞冲天,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

18岁那年,和珅在一位当官的熟人引荐下,娶了直隶总督冯英廉的孙女为妻。冯英廉不仅官职显赫,还曾参与压制白莲教起义,深受乾隆皇帝倚重。借助岳父的影响,和珅也迈入仕途,被任命为三等轻车都尉,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如果没有经历过童年的艰辛磨练,或许和珅不会这样快速晋升。正是那些挫折与孤独激发了他的进取心,让他意识到要改变命运就必须依靠自己的实力。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成就了后来在朝堂上与各方势力博弈的政治手腕。

权倾朝野称二皇帝,和珅何以成为乾隆心腹

和珅进入皇宫仅仅7年时间,就从一个小小侍卫晋升至可以直接面见皇帝的御前行走。之所以能获得乾隆皇帝的信任,和珅的谦逊恭敬与人脉关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和珅深知只有得到皇帝和贵人赏识,自己才能在仕途上一步步高升。所以他处处低调谦让,对皇帝和王公贵胄们毕恭毕敬,表现出对他们的忠心耿耿。与此同时,和珅也在皇宫中打点人脉,他处事圆滑,乐于帮助左右,很快就结交了许多关系密切的朋友。

这两方面的努力很快就得到了回报。和珅不断得到皇帝的注意和赏识,被进一步提拔重用。1779年之前,和珅还算是一个正派的官员,勤勤恳恳为朝廷效力。然而1780年,发生了彻底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李侍尧案。

李侍尧是当时的大学士兼云贵总督,突然被人举报贪污受贿,事态严重。乾隆派遣刑部的官员对此进行彻查,但由于李侍尧势力太大,调查一直不顺利。这时,和珅灵机一动,决定自己出马处理此案。

和珅先是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找到了李侍尧家中的管家。他用金钱收买这位管家,以获取李侍尧贪污的确凿证据。然后又约见了几位受贿的大臣,以权谋私相威胁,最终这些大臣都指证了李侍尧的罪行。

在和珅的策划下,李侍尧很快就被送上了断头台。乾隆皇帝对他解决了无法突破的大案,极为欣赏,立即封他为户部尚书,还赏赐了无数金银珠宝以示褒奖。这一系列的成功,让和珅深刻认识到权力的重要性,并决心要更上一层楼。

从此,和珅不再是那个襟怀正直的官员,而是走上了贪污受贿的不归路。他肆无忌惮地利用皇帝的信任,四处敛财建派系,还在朝中称二皇帝,权倾朝野。为何明知他贪污,乾隆还要重用他呢?因为乾隆需要和珅的能力。

乾隆在位后期已经老迈困顿,渐渐不想理政,只想享受惬意的生活。而想要保证舒适优渥的皇家供养,就必须有人能够不断筹得资金。和珅正是这样一个通晓财政之道、办事能力强的人物。所以,尽管知道和珅贪污成风,乾隆还是舍不得处置他。

乾隆不仅自己宠信和珅,还扶持其弟和琳入仕。在和珅的悉心栽培下,和琳也在军队中步步高升,两人因利益交织紧密,成为彼此最坚定的靠山。无论朝中是否还有正直的官员,和家兄弟已经无人能动摇。他们共同控制了朝政大权,处心积虑地服务于皇帝和自己的私欲。

一朝失势蹒跚求生,和珅为何迅速衰败

和珅的权势之盛,曾让整个朝堂为之侧目。但他失败的根源,就在于迷失了方向,不知节制收敛,还陷入了错觉以为自己已威震天下,不可一世。其实风水轮流转,天道昭昭,没有哪一个权势可以永远稳固。

1796年乾隆传位给嘉庆,和珅想继续通过乾隆来控制大权,居然在朝堂上无礼地逼嘉庆皇帝就位。他还接受朝中官员的跪拜,被人称为“地位在嘉庆之上的二皇帝”。这无疑是在公然挑衅嘉庆的权威,让嘉庆心中积怨已久。

其实,和珅如果谦逊退让,表现出对新君主的忠心,就可能保住性命和地位。但他已经迷失了方向,陷入了错觉,以为可以永远骄纵下去。这就给了嘉庆可乘之机。

1796年,和珅的心腹和琳去世,这让和珅失去了军方的靠山。到了次年乾隆驾崩,嘉庆终于一雪前耻,在位仅10天就将和珅绳之以法。和珅被抄家后,发现他贪污了相当于15年财政收入之巨的白银八亿两。这打击颇具戏剧性,昭示着和珅一朝失势,再无翻身可能。

其实,和珅并不是没有人警告过他,要他收敛做人,存一善心。但他目空一切,还是贪婪地汲汲营营,最终引火烧身,连累全家老小一起倾覆。如果他能够及时止损,或许还有转圜的机会。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傲慢与迷途。

嘉庆通过这个案子打击政敌,并想借和珅抄家的钱财来巩固自己刚刚坐稳的统治。但好景不长,15年后,和珅抄家的钱都花光了。相比之下,如果和珅还活着,他每年都能为国家创收数亿白银。此时的嘉庆蓦然发现,政敌或许也是自己最需要的人。

遗志未尽恨不绝,嘉庆为何后悔杀和珅

嘉庆前期还能依靠抄家的钱财来运作国家机器,可到了第18年左右,这些钱都耗尽了,国库空虚,财政陷入严重困境。原本嘉庆想充盈国库,提高百姓富足,实现父皇未完成的遗愿,结果却是自己陷入空虚孤立。

与此同时,由于经济拮据导致民生凋敝,各地民变此起彼伏,规模之大前所未有。甚至天理教教徒数百人攻入紫禁城,直接对皇帝发动刺杀。嘉庆仅以一线之差幸免于难,这无疑是对他统治的沉重打击。

眼看乾隆晚年经营的国家在自己手中濒临崩溃,嘉庆不禁反思起当年贸然处死和珅是否太过匆忙。和珅这个通晓财政之道、善于处理乱局的政治强人,如果还活着,或许能重新振兴清朝,帮助嘉庆渡过难关。

更重要的是,和珅代表了乾隆朝初期鼎盛时期的治世之能。父皇在临终前不就是希望自己能续乾隆的鼎盛之基业,将大清继续推向繁荣富强吗?如果当初听从父皇之言留用和珅,也许大清还能再创康乾盛世。

根据一些野史的记载,和珅死后15年,他的传记《和珅传》完成,嘉庆看后大怒,责问为何只写和珅的罪恶不写功绩。这正表明嘉庆已经后悔杀了和珅,希望为他平反昭雪,以示自己的宽宏仁慈。其实,这也是对自己当初匆忙决断的一种补偿和自我开脱

结语

如果当年嘉庆能宽容留用和珅,大清兴衰的历史轨迹说不定会完全不一样。国库充足,民心向化,改革创新,兴许大清还能再创鼎盛。可惜天无绝人之路,来日方长,嘉庆只能在心中隐隐自责和遗憾。他总是在问自己,如果还有再来一次的机会,自己是否会再次犯下同样的错误。

关键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