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提高警务工作效率,是张三友的工作,也是他的幸福事。 吴江警方供图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方方
本报通讯员陈霞
黝黑的皮肤,不高的个子,在吴江区公安局,大数据建设应用大队副中队长张三友显得有点“非典型”。但提起他的外号“张博士”,在业界是大有名气。
“从警是我的梦想,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是我的兴趣。”张三友说,“将个人兴趣融入梦想,是一件幸福的事。”在警队里,他从事的是视频警务研究和大数据建设应用,专攻智能化提效研究。通俗地讲,就是用科技手段提高警务工作效率。
作为吴江公安首位博士,张三友深耕公安大数据建设应用领域十年,是当之无愧的专家能手。
立志从警
两次选择不改初心
2013年,在高薪留用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和成为一名人民警察之间,即将硕士毕业的张三友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因为我从小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警察。”张三友说。
入职第一年,张三友偶然听到基层办案民警说对着屏幕看了两天的公共视频,滴完了一瓶眼药水,还是没能找到线索。这对初入警营的他触动很大,暗下决心要用专业知识改变这一现状,提升办案效率。
于是,他便着手开始研究“视频结构化描述”这一课题。经过他和团队的共同努力,这项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了视频侦查从靠人眼到计算机自动搜索分析的转变,办案时间单位由“天”缩短到了“秒”。
“没错,就是这辆车!”日前,张三友盯着屏幕上几辆挂着不同号牌的大货车激动地喊道,这是他运用自己研发的系统,在短时间内比对出的肇事逃逸嫌疑车辆。
原来,当天值班的张三友接到了110指挥中心指令,吴江七都发生了一起大货车肇事逃逸案,因为是非法套牌车辆,传统的办案手段难以快速找到线索。“挡风玻璃上有4个矿泉水瓶!”反复查看视频的张三友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细节,这也成了破案的重要突破口。
他通过数据建模,结合自主研发的车辆个性化特征检索子系统,将这一细节精准锁定,仅用10分钟就完成了技术分析和排查比对,从而确定了侦查方向,案件很快得以侦破。从警10年来,张三友通过科技手段助力破案400余起、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800余人,其中有6人是10年以上的命案逃犯。
“当年有一个案件,专案组花了261天才确定犯罪嫌疑人的身份,有了这项技术之后,我专门测试过,几秒钟就能锁定嫌疑人。”吴江区公安局大数据建设应用大队副大队长李春红,曾经从事过多年的刑侦工作,提起这项技术,他赞不绝口。后来,这一项目荣获了公安部科学技术一等奖,并在全国公安机关推广应用。
渐渐地,“张三友”这个名字在业界有了一定知名度,越来越多的“猎头”注意到了张三友并向他伸出了橄榄枝。第二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张三友依然坚定地选择了公安工作。
“我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一个叫初心,另一个叫理想。”关于选择,张三友这样说,“对我来说,能将理想变成职业,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攻坚克难
工作学习两不耽误
参加工作不久,领导曾交给这位硕士“新兵”一个任务:参与公安部三所在吴江设立的“视频警务”示范基地建设,并确定项目的研究方向。在学术会议上,张三友了解到当时国际上的一个最新选题——“深度学习”技术,也就是后来为人熟知的AI技术。
回到吴江后,张三友查阅了大量的学术资料,请教多位专家教授,加班加点写出数十页的可行性报告,对初定的两大研究方向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建议将“深度学习”作为项目的技术主攻方向。经过大量调研认证,他的想法得到了认可。
“科技飞速发展,技术迭代非常快,当时我只有一个紧迫的想法:继续深造学习。”为响应公安大数据战略,着力打造数据警务、建设智慧公安,张三友不断更新着自身的技术本领。他克服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申报了中国矿业大学在职攻读人工智能方向博士。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带着警务实战课题边工作边探索,战研结合,针对机器视觉与模式识别、图像智能检测与信息处理等方向开展深入研究。通过努力,张三友突破了多项视频图像解析及超分辨率重建关键技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了IEEEAccess、WirelessNetworks等高水平SCI学术期刊上,为基于高分辨率图像的人脸识别、目标检测、行为识别等警务实战应用提供了基础支撑。
尽管读博学业繁重,张三友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不管是项目攻坚还是服务基层,他一样都没落下。同一个办公室的民警说:“午休时他从不休息,下班了他也总是走得比我们晚,不是在思考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就是在研究科研问题。”
2022年,张三友获得了博士学位,有了自己专属的外号——“张博士”。带着警务实战课题,张三友边工作边探索,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先后获得国家级发明专利1项,取得软件著作权10项,发表SCI、EI等高水平学术论文8篇。最后这些技术都转化成了侦查破案、交通管理、社会治理、服务民生等方面的系统应用和数据模型,极大地支撑了基层民警的实战需求。
博士毕业后,他被母校聘为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并被聘为苏州市公安局一级教官,多次受邀为高校及公安院校学员授课。他的《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数据赋能》等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欢迎。
“很幸运!”2022年5月,得知自己获评“江苏公安杰出青年卫士”,张三友高兴地说。其实他的“幸运”远不止于此。加入公安队伍后,他多次获优秀公务员、嘉奖等荣誉;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科技论文层出不穷,张三友用这样一张张斐然的成绩单,诠释着“越努力就越幸运”这句话。
创新突破
用心用情为民解忧
近期,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从小区走了出去,社区民警接到预警信息后,赶在家属回家之前就找到了老人并安全送回了家。
“我父亲曾经走失过一次,家里人一直很担心老人再次走失。自从今年小区完成了‘智慧小区’建设,每次他离开小区,我和派出所民警都会收到信息,这样我们就放心多了。”家属张先生这样说。而这项模型应用的设计者,正是张三友。
作为“智慧小区”项目的技术负责人,最近这段时间,张三友奔波于多个小区进行实地调研。连日的日晒雨淋,他的皮肤已日渐黝黑。“每个小区的情况都不一样,只有实地去看了,才能拿出最适合的方案。”张三友说。
今年年初,张三友接到了一个新任务,就是负责“智慧小区”模型的开发和建设。从前期模型的设计,到后期小区的建设,他全身心地扑在了这项工作上。他坚持一个小区一个小区地跑、一个点位一个点位地看,并根据小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最优建设方案。他说:“希望能用详尽的调研,最大限度减少小区的建设成本,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效益。”
除了参与“智慧小区”建设,十年间,他还和同事们根据基层警务实战需求,先后为刑侦、交管、派出所打造了特殊车辆识别、非机动车驾乘人员不戴头盔识别等50余个应用模型,推出了“货车靠右通行”“京杭大运河智慧通航”等诸多便捷高效的民生应用项目,为便民利企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正是心中有兴趣和梦想,张三友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如今他已是大队的旗帜,他精益求精、创新突破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的人学习。”对于张三友,教导员金挺这样评价。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