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戏、地秧歌、传统木版年画等24个项目亮相丹东虎山
长城脚下辽宁民间文艺组团“炫技”
海城高跷秧歌已有300多年历史,深受百姓喜爱。王立军 摄
(相关资料图)
核心提示
桓仁传统木版年画、新宾地秧歌、沈阳苏家屯农民画、营口鲅鱼圈辽剧、朝阳县小戏……6月2日至3日,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弘扬长城文化 促进全面振兴”辽宁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展览展示活动在长城东端起点丹东虎山长城脚下举行,来自省内的24个贴近生活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代表性项目集中亮相,精彩纷呈的民间艺术作品极具我省地域特色,游客大呼过瘾的同时,还沉浸式地感受了虎山长城的雄伟壮阔,进一步了解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及其代表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力量。
“辽宁是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我这个《血肉长城》取材于国歌里的一句歌词——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传统木版年画传承人陈东明说。在桓仁传统木版年画展区,陈东明、 崔哲海、于东风和吴桂林共同创作的巨幅版画作品《血肉长城》令人关注。这件作品高6.5米、长3.5米,画面整体以红色长城为背景,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131位抗日英雄形象栩栩如生、铁骨铮铮,表达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抗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海城高跷艺术团的演员们身着古装踩着鼓点兴高采烈地登场了。他们脚踩两尺多高的高跷如履平地,一会儿王婆戏耍烟袋引来一片笑声,一会儿文丑头顶竖着小辫,风趣诙谐憨态可掬,各种造型令人目不暇接。4人组成的“孔雀开屏”和6人组成的“飞人”在空中飞起来更是让人叫绝,观众纷纷为“踩在木棍上的东方芭蕾”拍手叫好。
“海城高跷秧歌又称海城秧歌,是城乡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集舞蹈、音乐、戏剧、杂技为一体,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海城高跷艺术团团长邢传佩说。
来自营口鲅鱼圈的辽剧艺术团表演了辽剧《小康村里新景象》,充分展现了乡村振兴新变化、新风貌。大连西岗区的曲艺、盖州的皮影、朝阳的小戏、新宾的地秧歌、本溪的太平秧歌、黑山的二人转、灯塔的二人转等节目纷纷登场亮相,展现各自的地域文化特色,深受观众喜爱。
在展览区,记者看到东港民间绘画、庄河栗子房镇农民画、沈阳苏家屯农民画,构图饱满、造型夸张、色彩鲜艳、画风质朴,透着泥土味儿,各具特色。倪真礼的《滨城渔港》、于同乐的《出海》《村头早市》等庄河农民画表现的是农民、渔民的多彩生活场景。画中人物夸张、色彩艳丽、笔触质朴,传达出一种幽默、豁达的情趣,承载着百姓对新生活、新时尚的向往。
岫岩玉雕作品《草鞋》《红星》等长征系列作品,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惟妙惟肖,也引起游客的关注。
在展区里还有李氏民间掐褶纸、丹东满族刺绣和烙画艺术、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于寺镇诗词、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蒙民间故事、昌图县书画等项目展示。
桓仁传统木版年画展区里,刘晓宇的《二十四节气》、王美萍的《飘香黏豆包》、姜易寒的《满族人家》、赵义芳的《忆童·编土篮子》、张丹的《放风筝》等作品中充满东北文化气息。传统木版年画传承人张丹一边在木板上刻着河流一边对游客说:“作为辽宁地区特有的木版年画艺术,桓仁版画雕工质朴舒展,色彩对比强烈,在刻印技法上融入了北方人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形成了其线条粗犷、风格纯朴、想象丰富的艺术特色。”
此次在虎山长城脚下举办的展览展示活动不仅让人们了解到辽宁民间文化艺术,而且对进一步挖掘、传播长城文化,让全社会认识、了解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及其代表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力量具有深远意义。(记者 杨竞)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