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信息港

焦点热门:非遗走出深闺让人识

2023-06-15 20:59:30 来源:新华网

非遗市集吸引不少市民前来体验。

小朋友体验非遗三灶剪纸。

6月3日,珠海玖洲道商圈人声鼎沸,烟火升腾,一场盛大的非遗市集在这里拉开帷幕。40余位珠海非遗人走上街头,亮出看家本领秀绝活,引得市民拍手叫绝。


(相关资料图)

一边是传统文化,一边是市井烟火,新潮的搭配为游客创造了一种别开生面的文化体验场景。在珠海,非遗绝不是徒有其名的空招牌,传统文化也绝不是孤芳自赏的老古董,从传统手艺的跨界新生到非遗产品的全民热购,包容、创新、多元的城市气质,以及一代代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热爱,赋予了非遗文化更多年轻、时尚的新玩法。

“万物皆可裱”成为生活新风尚

前不久,岭南苏裱(装裱修复)技艺传承人王芳登在珠海博物馆做了一场“万物皆可裱”的线下展,吸引了不少观众打卡。当天,抖音话题“探秘书画装裱艺术展”更是吸引了300万人次浏览,热度一度冲到同城热榜第4。

记者现场看到,展厅墙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相框,除了修复好的老字画外,墙上还挂着裱好的球衣、制服、老照片等日常物品。“很多人一听‘装裱字画’这个词,就觉得离自己的日常生活很远。我们推出‘万物皆可裱’的概念,就是希望能够打破大众的固有印象,让更多人走进这项传统文化中。”王芳登说。

岭南苏裱(装裱修复)技艺是装裱修复书画、碑帖的一门特殊手艺,涉及到托、裱、装等复杂的工艺环节。“在我经手的作品中,最长的工时有一两年,短的工时也要两三天。”王芳登告诉记者,修复好的古字画对环境的要求很高,修复过程又十分的漫长,很多观众对这个工艺的复杂程度都是一知半解。

“不少客户也以为装裱就是简单的加上相框,把东西裱起来而已,实则不然。”王芳登说,装饰和修复还原等步骤里都大有门道,小到纸张的选择、浆糊的成分都会影响到成品的效果。他也逐渐意识到,一项古老的技艺要想长久传承下去,就不能是“活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而要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其价值。

在非遗市集上,王芳登发起“共创画作”挑战,号召现场观众参与植物拓印体验,吸引了百余人参与活动。“植物拓印虽然与装裱技艺还有一定出入,但原理是相通的,简单的体验可以激发观众对这项文化的热情。”在王芳登看来,书画装裱在继承前人的遗存上,也要契合现代化审美意识与价值。

“我们希望在现代生活中挖掘更多消费场景,帮助装裱技艺这项传统文化重新焕发新颜。”王芳登透露,他与工作室的伙伴准备在高新区的岭南苏裱(装裱修复)技艺传承基地寿山祠内,打造一个文创体验空间,为游客提供植物拓印、文创周边定制、装裱工艺等体验。

更适合现代人的中医疗法

随着生活场景的改变,非遗项目也在与时俱进,与现实生活建立新的连接。

在珠海九洲大道附近的一条深巷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孙氏踩跷理筋术传承人李东红开设的中医诊所,成为许多珠海人保健理疗的首选之地。

孙氏踩跷理筋术是传统中医推拿流派之一,其脚法独特,被称为“足下的推拿,背上的芭蕾”。作为第四代传承人,李东红踩跷技法独树一帜,将以往治疗范围从骨伤科的颈肩腰腿痛,拓展到内伤杂症,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外治方法。

“早年间人们从事体力劳动居多,筋伤骨痛是常见病症。现代人从事脑力居多,内伤杂症比例反而在不断攀升。”李东红介绍,在前人的基础上,她进一步精进学习,将医术的诊疗范围扩至更贴近于现代人的常用病症。

为了更精准地施力,李东红改进踩跷辅助工具,设计出可升降踩跷床,为身形不一的患者治疗提供更多发挥的空间。“用脚按,它的受力面大、渗透力强、省时省力、疗效显著。”李东红说,如今,诊所的治疗对象既有80岁的老人,也有2岁的孩童。

在不少患者心中,李东红既是艺术精湛的中医名师,也是一位平易近人的“义工”。大家经常能在社区、街道、学校中看到李东红摆摊免费号脉、开设健康科普讲座的身影。

“中医药本以治未病为上方,我希望在我的努力下,让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到自身健康问题,让更多的人关注中医药文化。”李东红说,中医不仅是传统医术,也是中国人的文化与生活。

非遗食物端上大众餐桌

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美食技艺也是非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关键。

打开小红书、抖音等平台,搜索珠海手信,“大赤坎肥仔强烧味”“官酿梅子酒”“唐家麦记饼食”等一众非遗美食均居搜索榜前列。这些非遗美食不仅包装精美,还有自己的卡通IP形象,潮味十足。

非遗美食如何成为大众餐桌常客?在官酿梅子酒的第五代传承人吴成顺看来,非遗美食也需更贴合年轻人的消费习惯。“现在不少年轻人喜欢下班后去小酌一杯,于是我们将原本32度的梅子酒进一步改良成为22度,同时将市场定位瞄准都市白领类消费群体。”

借助新技术、新媒介,非遗也踏上了广泛传播的快车道。吴成顺抓住电商平台爆火的窗口期,在线上开设“顺子说非遗”直播账号,进一步扩大官酿梅子酒的销售阵地,成功收获上万网友关注。“我想借着互联网的势头,把非遗的‘蛋糕’做大。”

这与何达聪的想法不谋而合。何达聪是广东省非遗项目“横山鸭扎包”的第四代传承人,他率先注册了“洋博高升”和“何叔公”商标,推动“何叔公”品牌横山鸭扎包迈向品牌化、产业化之路。通过线上电商+线下专卖店结合的方式,“横山鸭扎包”受到越来越多食客青睐。旺季时,一天总销量可达8000—10000只。

采写:记者 吴枫

摄影:记者 钱文攀

关键词:

热门推荐